子會議2::數位化教室、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
一、目的
隨著無線網路與行動技術的進步,學習不再侷限於傳統的面對面教學,而是一個學習者與其同學、老師、朋友、父母和生活環境共同建構的終身學習社群。近代學習理論提倡以社會建構主義的觀點,如合作學習、自律學習、行動學習及通過社會化的內化過程學習等。結合無線網路與行動技術如何促進學習,支持學習者結合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形成無縫式學習,將是我們關注且持續進行的研究工作。瞭解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在未來教育體系內外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支持學習,並且使得學習更加有效,將有助於我們發現新的研究議題、研究方向與創造無所不在科技的學習環境。本次子會議希望廣邀華人地區對於此領域有興趣的學者一同參與討論並分享經驗。
二、論文投稿主題包含,但不局限於
1.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理論探討
2.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研究方法
3.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系統、工具與資源開發
4.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活動設計、教學策略與應用
5.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創新實踐案例、學習成效分析及探討
6.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者的個人學習與社群學習歷程分析
7.建構一對一行動學習(無縫學習)環境的議題探討:含政策、課程設計、教師專業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等
8.智慧教室的理念、技術與結構
9.平板電腦(電子書包)與課堂教學融合的技術與策略
10.“自攜裝置”(BYOD)技術模型的教學策略與應用
11.“自攜裝置”(BYOD)技術模型的學習成效分析及探討
12.“翻轉課堂”的教學策略與應用
13.MOOCs課程發展研究
三、論文提交須知
本研討會只接受論文全文(不論是長、短論文或壁報論文)提交,不接受摘要提交。本會議採用「雙盲」審稿制度,即在論文作者和論文評審者姓名互不公開的情況下對論文進行匿名評審。因此,在論文評審階段,論文作者提交論文時需將作者資訊從文中刪除(包括題目、正文部分、及參考文獻)。在論文被錄取後,最終論文定稿提交時則需展示相關作者資訊。
作者須以英文或中文撰寫論文 (長篇八頁﹔短篇四頁﹔海報兩頁)。中文論文須提供中英文標題、摘要和關鍵字。請利用大會論文格式範例 [中文] [English] 準備論文。
四、重要日期
請參閱大會網站上的“重要日期”
五、子會議國際議程委員會
執行主席:
孫丹兒 香港教育大學
執行副主席:
黃國豪 雲林科技大學
溫 韞 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
冷 靜 華東師範大學
議程委員:
林志隆 屏東大學
張立傑 中央大學
朱蕙君 東吳大學
劉晨鐘 中央大學
陳志鴻 臺灣科技大學
張智凱 台南大學
孔崇旭 台中教育大學
方海光 首都師範大學
江豐光 北京師範大學
黃國禎 臺灣科技大學
黃意雯 台南大學
陳君銘 東吳大學
賴秋琳 臺灣科學大學
楊凱翔 臺北教育大學
區國良 新竹教育大學
孫光天 台南大學
賴志宏 東華大學
黃龍翔 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
高臺茜 東華大學
王小明 浙江師範大學
劉沛琳 嘉義大學
張基成 臺灣師範大學
曾元顯 臺灣師範大學
陳聖智 政治大學
韋斯林 杭州師範大學
施彥如 台南大學
蔣旭正 臺灣師範大學
譚偉略 香港大學
王靜芸 九州大學
王濟軍 天津外國語大學
陳衛東 蘇州科技大學
楊子奇 中央研究院
王聖淵 臺灣科技大學
黃家偉 香港大學
許瑛玿 臺灣師範大學
宋燕捷 香港教育大學
丁玉良 臺灣師範大學
餘勝泉 北京師範大學
詹 穎 香港教育大學
蔡佩珊 臺北科技大學
蔡 蘇 北京師範大學
王興華 南洋理工大學
陳碧茵 嶺東科技大學
陳汝珊 致理科技大學
蔡慧英 江南大學
吳龍凱 南洋理工大學
許庭嘉 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