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会议2::数字化教室、移动与泛在学习
一、目的
随着网络与移动技术的进步,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而是一个学习者与其同学、老师、朋友、父母和生活环境共同建构的终身学习社群。近代学习理论提倡以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如合作学习、自律学习、移动学习及通过社会化的内化过程学习等。结合无线网络与移动技术如何促进学习,支持学习者结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形成无缝式学习,将是我们关注且持续进行的研究工作。了解移动与泛在学习在未来教育体系内外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支持学习,并且使得学习更加有效,将有助于我们发现新的研究议题、研究方向与创造泛在学习环境。本次子会议希望广邀华人地区对于此领域有兴趣的学者一同参与讨论并分享经验。
二、论文投稿主题包含,但不局限于
1. 移动与泛在学习的理论探讨
2. 移动与泛在学习的研究方法
3. 移动与泛在学习系统、工具与资源开发
4. 移动与泛在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策略与应用
5. 移动与泛在学习创新实践案例、学习成效分析与探讨
6. 移动与泛在学习者的个人学习与社群学习历程分析
7. 建构一对一移动学习(无缝学习)环境的议题探讨:政策、课程设计、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等
8. 智慧教室的理念、技术与结构
9. 平板电脑(电子书包)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技术与策略
10. “自带设备”(BYOD)技术模型的教学策略与应用
11. “自带设备”(BYOD)技术模型的学习成效分析及探讨
12. “翻转课堂”的教学策略与应用
13. MOOCs课程发展研究
三、论文提交须知
本研讨会只接受论文全文(不论是长、短论文或墙报论文)提交,不接受摘要提交。本会议采用「双盲」审稿制度,即在论文作者和论文评审者姓名互不公开的情况下对论文进行匿名评审。因此,在论文评审阶段,论文作者提交论文时需将作者信息从文中删除(包括题目、正文部分、及参考文献)。在论文被录取后,最终论文定稿提交时则需展示相关作者信息。
作者须以英文或中文撰写论文 (长篇八页﹔短篇四页﹔海报两页)。中文论文须提供中英文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请利用大会论文格式范例 [中文] [English] 准备论文。
四、重要日期
请参阅大会网站上的“重要日期”
五、子会议国际议程委员会
执行主席:
孙丹儿 香港教育大学
执行副主席:
黄国豪 云林科技大学
温 韫 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
冷 静 华东师范大学
议程委员:
林志隆 屏东大学
张立杰 中央大学
朱蕙君 东吴大学
刘晨钟 中央大学
陈志鸿 台湾科技大学
张智凯 台南大学
孔崇旭 台中教育大学
方海光 首都师范大学
江丰光 北京师范大学
黄国祯 台湾科技大学
黄意雯 台南大学
陈君铭 东吴大学
赖秋琳 台湾科学大学
杨凯翔 台北教育大学
区国良 新竹教育大学
孙光天 台南大学
赖志宏 东华大学
黄龙翔 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
高台茜 东华大学
王小明 浙江师范大学
刘沛琳 嘉义大学
张基成 台湾师范大学
曾元显 台湾师范大学
陈圣智 政治大学
韦斯林 杭州师范大学
施彦如 台南大学
蒋旭正 台湾师范大学
谭伟略 香港大学
王静芸 九州岛大学
王济军 天津外国语大学
陈卫东 苏州科技大学
杨子奇 中央研究院
王圣渊 台湾科技大学
黄家伟 香港大学
许瑛玿 台湾师范大学
宋燕捷 香港教育大学
丁玉良 台湾师范大学
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
詹 颖 香港教育大学
蔡佩珊 台北科技大学
蔡 苏 北京师范大学
王兴华 南洋理工大学
陈碧茵 岭东科技大学
陈汝珊 致理科技大学
蔡慧英 江南大学
吴龙凯 南洋理工大学
许庭嘉 台湾师范大学